第二屆臺灣與亞洲電影史國際研討會:比較殖民時期的韓國與臺灣電影
1. 舉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
2. 活動期間:民國105年10月1-2日
3. 活動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文生態館視聽教室(K101)
4. 活動內容
限於時間與經費,第一屆研討會無法細部討論戰爭時期日本、中國、滿洲與臺灣以外的地區之電影歷史與發展。本次第二屆即先將焦點集中於比較日殖時期的朝鮮(韓國)電影、臺灣電影與日本電影。
臺灣於1895年開始被日本殖民統治,至1945年日本戰敗剛好滿50年。朝鮮是在1910年大韓帝國與大日本帝國簽訂「日韓合併條約」後,大韓帝國正式滅亡,成為日本殖民地,至1945年共被日本殖民35年。臺灣是自1925年開始自製劇情片,至1945年總計不足10部。反觀朝鮮在日本殖民時期,自1924年製作第一部純正韓國電影起,在默片時期(1924-1934)即製作了96部劇情片,有聲電影時期自1935至1939年共完成26部片,在朝鮮映畫令頒布後至少又完成了20餘部為殖民政府宣傳用的劇情片。同樣為日本殖民地,也同樣在1920年代中葉才開始有自製影片,但為何臺灣的劇情電影製作數量僅有朝鮮的百分之七,個中道理確實值得研究。
本次研討會將有主題演講、講座演講、相關論文發表及圓桌論壇,探討臺灣、朝鮮及日本三地在1900年代至1945年間各自電影的發展狀況、相互比較其異同及可能的原因,並探討兩個殖民地與日本(電影)的關係。本次主題演講及講座演講包括:
(1)日本映畫大學校長暨日本電影史資深學者佐藤忠男主題演講,談「殖民時期朝鮮電影與日本電影的關係」(占領下における朝鮮映画と日本映画界)
(2)耶魯大學著名日本電影史學者Aaron Gerow講座演講,談「日本殖民時期的韓國電影與內化問題」(Colonial Era Korean Cinema and the Problem of Internalization)
(3)日本東京大學講師四方田犬彥講座演講,談「皇民化政策下朝鮮電影對兒童影像的再現」(皇民化政策下の朝鮮映画における子供のイメージ)。
(4)韓國電影資料館蒐藏部主任暨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鄭琮樺博士講座演講,談「殖民時期韓國有聲電影之製作與協業體系」 (The Colonial Korean Talkie Production and Cooperation System)。
(5)韓國成均館大學大學校比較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李英載博士講座演講,談「雙重語言,配音電影-《無家可歸的天使》(崔寅奎,1941)中被殖民啟發的客體」(Dual Language, Dubbed Cinema: A Colonial Enlightenment Subject in Homeless Angels [Ch’oe In-gyu, 1941]。
此外,本次會議將舉辦「殖民時期的韓國電影」、「考證殖民時期台灣電影」與「再考證殖民時期台灣電影」三場研討會,經匿名審查後共錄取來自美國、歐洲、亞洲與台灣共計8篇論文於大會發表。發表人包含韓籍博士生、台籍學者與博士生,在學、畢業或任教學校包含哈佛大學、密西根大學、法國里昂第二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台南大學、清華大學。
本次研討會將對國內外學者、專家、研究生及對本主題有興趣的社會人士開放(採網路報名),若報名人數超過100人,將以具相關背景者優先入選。
報名網址 請按此進入
三、詳細議程(暫訂)
會議議程(暫訂)
2015年 10月1日(六) |
||
08:30-09:00 |
報 到 |
|
09:00-09:10 |
開 幕 式 |
|
09:10-10:10 |
主題演講 |
主持人:張昌彥教授(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
講題:殖民時期朝鮮電影與日本電影的關係」(占領下における朝鮮映画と日本映画界) |
講者:佐藤忠男校長(日本映画大學) |
|
10:10-10:20 |
休 息 |
|
10:20-11:20 |
講座演講1 |
主持人:黃建業副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
講題:殖民時期韓國有聲電影之製作與協業體系 |
講者:鄭琮樺博士(韓國電影資料館蒐藏部主任、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
|
11:20-11:30 |
休 息 |
|
11:30-12:50
|
第一場研討會:殖民時期的韓國電影 |
主持及與談人:Aaron Gerow教授(美國耶魯大學)(暫訂) |
講題1:帝國思潮、殖民悲情:殖民時期韓國電影的情感寫實主義 |
講者:Keung Yoon "Becky" Bae(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學系博士生) |
|
講題2:活躍的變革時機:朝鮮殖民政府的電影政策及其迴響 |
講者:Irhe Sohn(美國密西根大學亞洲語言文化學系博士生) |
|
12:50-14:00 |
午 餐 |
|
14:00-15:00 |
講座演講2 |
主持人:林文淇教授(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
講題:殖民時期韓國電影與內化問題 |
講者:Aaron Gerow教授(美國耶魯大學電影與媒體研究/東亞語文學系研究所所長) |
|
15:00-15:10 |
休 息 |
|
15:10-16:50 |
第二場研討會:考證殖民時期臺灣電影 |
主持及與談人:石婉舜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
講題1:殖民時期臺灣電影與朝鮮電影之初步比較 |
講者:李道明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 |
|
講題2:日治時期臺南市商業戲院考辨(1895-1945) |
講者:厲復平助理教授(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
|
講題3:日治時期臺南市戲院的出現及其文化意義 |
講者:賴品蓉碩士(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
|
16:50-17:00 |
休 息 |
|
17:00-19:20
|
電影放映 |
主持人:李道明教授(臺北藝術大學) |
1.《迷夢/死亡催眠曲》(梁柱南導演,1936,48分) |
||
2.《授業料》(崔寅奎導演,1940,83分) |
||
18:00-20:00 |
晚 餐 |
2015年 10月2日(日) |
||
8:30-9:00 |
報 到 |
|
9:00-10:00 |
講座演講3 |
主持人:張昌彥教授(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暫定) |
講題:皇民化政策下朝鮮電影對兒童影像的再現(皇民化政策下の朝鮮映画における子供のイメージ) |
講者:四方田犬彥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宗教學宗教史學研究室講師) |
|
10:00-10:10 |
休 息 |
|
10:10-12:00
|
第三場研討會:再考證殖民時期臺灣電影 |
主持及與談人:陳儒修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
講題1:辯士何以成為台灣電影的「起源」? |
講者:史惟筑(法國里昂第二大學電影博士) |
|
講題2:東亞解剖台_作為日記電影的《持攝影機的男人》與跨殖民地緣政治_摘要 |
講者:王萬睿(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
|
講題3:清水宏《莎韻之鐘》(1943)的再詮釋 |
講者:林姵吟助理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
|
12:00-13:30 |
午 餐 |
|
13:30-14:30 |
講座演講4 |
主持人:李道明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 |
講題:雙重語言,配音電影-《無家可歸的天使》(崔寅奎,1941)中被殖民啟發的客體 |
講者:李英載博士(韓國成均館大學大學校比較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
|
14:30-14:40 |
休 息 |
|
14:40-17:30 |
圓桌論壇 |
主持人:李道明教授(臺北藝術大學) |
講題:比較殖民時期的朝鮮、臺灣與日本電影(暫定) |
與談人:佐藤忠男、四方田犬彥、Aaron Gerow、李英載、鄭琮樺、黃建業、陳儒修、林文淇 |
17:30-19:30
|
電影放映 |
主持人:李道明教授(臺北藝術大學) |
1.《持攝影機的男人》(劉吶鷗導演,1933,?分) |
||
2.《莎韻之鐘》(清水宏導演,1943,92分) |
19:30 |
賦 歸 |
本次研討會由行政院科技部、文化部、日本交流協會補助,國家電影中心、韓國電影資料館提供影片,謹此致謝